聽覺康復訓練知識?送教上門家長朋友不要錯過!
在面對聽障患者進行聽覺康復訓練時,方案雖然是根據(jù)兒童的實際情況制定的,但往往會根據(jù)環(huán)境的變化而改變,那么究竟怎樣的調整是科學的、合理的,其實只要不違反下面的幾點康復原則就都是可行的。
送教上門1.聽覺先行性
在兒童尚未形成聆聽習慣前,應幫助聾兒發(fā)現(xiàn)聲音的價值。這決不是簡單地不間斷地跟她說,一味地將聲音輸入他的耳朵,而是必須讓他們意識到聲音真正發(fā)揮的作用。例如,當要求兒童穿外套時,不應該指著外套說:“穿上外套”,而該直接看著他的眼睛說“穿上外套”。前者即使不聽,也能理解要求。只有在不得不聽且按照指令做的情況下,聾兒才能真正懂得聆聽的價值,學習運用聆聽去應對周圍環(huán)境的要求。因此,在發(fā)出所有命令時,應首先給出言語指令。若兒童無法聽懂,可重復一遍。若兒童仍無法理解,則添加視覺等輔助手段。聾兒如能學會聆聽,則能通過聽覺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,從而更好地適應學校和社會。
送教上門2.分散與集中結合性
訓練時間的安排有兩種,即集中訓練和分散訓練。集中訓練是指長時間不間斷地進行訓練,每次訓練中間不安排休息時間,分散訓練指相隔一定時間間隔進行的訓練,每次訓練之間安排適當?shù)男菹r間。一般說來,分散訓練比集中訓練效果要好些。聽覺康復訓練是一項比較枯燥的活動。長時間進行聽覺康復訓練較容易引起聽覺疲勞。
送教上門3.早干預原則
聽覺功能評估中的及時性原則是指在進行聽覺功能訓練時,應盡早進行。一發(fā)現(xiàn)有聽覺障礙的情況,就應馬上進行聽覺評估,及時確定聽覺功能,制定康復方案,這樣才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(nèi)進行聽力重建或補償,及時參加聽覺言語康訓練。這對于語前聾的更顯得尤為重要,3歲是兒童言語形成和發(fā)展的關鍵時期,如果不能在這個時間之前進行聽力重建或補償,聾兒就無法通過模擬聽到的聲音來學會言語。
因此,訓練初期要給聽力障礙兒童提供比較安靜的聽音環(huán)境,讓他盡量聽清楚各種聲音。但是以后的訓練還應該在比較復雜的聲響環(huán)境中進行,因為我們生活的聲音環(huán)境是比較豐富的,為了達到聽力障礙兒童聽覺康復的最終目標,適應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環(huán)境,應該給聽力障礙兒童提供有背景聲音的訓練環(huán)境和盡量豐富的聽音環(huán)境。